米的生產流程
每天吃的飯是如何來的,你知道嗎?——栽種收割碾米,看似簡單的敘述,每道工序一點也不馬虎!從栽種到包裝都經過專業且高品質的流程。 究竟是怎麼樣的過程,才能使田中的稻穀成為一碗熱騰騰的白飯呢?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~
01農民栽種
1-2
要產出好稻米,還得歸功於刻苦耐勞的農民們。從插秧、施肥到除草,一點都不馬虎。其中,選擇稻米的品種也是關鍵之一。池上選擇的品種為台梗二號和高雄139號居多。接著,由農民到稻秧苗場購買,使用插秧機器進行插秧。再根據稻米不同的階段施放不同的肥料,並且定期除去雜草,讓稻米能夠無憂無慮地生長。
02契作輔導
1-3
 
共好糧倉通過契作輔導與在地菁英農民達到互惠互利的生產模式。我們給予農民教育訓練的機會,從施肥到用藥更專業化。農民從中獲得(穩定收入/合理價格的收購)與權益的保障,而我們也獲得更具品質與安全保證的農作物。共好糧倉與農民建構良好的合作模式,消費者成為最大獲益者。
 
03農民收割
1-2
每年的五至六月和十月至十一月是台灣豐收的季節。農民利用儀器測量稻殼的水分含量以估算收割時機。不倉促收割,在稻米水分含量恰到好處的時候收割,迎來好收成。利用收穫機收割,並將稻子與稻稈分離。收割好的稻子前往碾米廠。除此之外,農民還不忘將收成後的土地恢復原狀,重新種植綠肥以恢復土地原來的養分。
 
04碾米廠烘乾作業
1-2
豐收後,稻米送往碾米廠。池上米的專業也來自擁有自動化碾米設備。碾米廠利用儀器測量稻米品質,再進行等級分類。收割後的稻子需要立即烘乾,否則會因濕氣過重而發芽,不能再食用,分類後便開始集體烘乾。烘乾也要小心控制火候,火太大稻殼會龜裂,火太小稻殼又會變質。烘乾一日後,送入冷藏筒保存。
 
05稻米的保存
1-3
稻米的儲存溫度在控管品質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。採收後的稻子送入碾米廠集體烘乾。但長時間處於高溫又會使稻殼變質。因此這就考驗保存的技術了。稻殼由烘乾機烘乾一天,再送入冷藏筒以14-18度來冷藏。這樣做可以使稻米中的蛋白質不流失,同時防止其變質,我們吃的米才能是最新鮮可口的。
 
06碾米廠碾米
1-2
碾米是為了使稻殼變成我們日常食用的白米,碾米過程分為兩個,一為礱榖,二為精米。
(一)礱榖:將帶殼的稻殼變成人們食用的糙米
使用礱榖機先從稻殼中挑出雜質如樹葉和稻稈,稱為「粗選」。再經「選石」,篩選出稻殼中比較細微的石頭和沙土。接著是「礱榖」,去除稻子的外殼。第四步為「除糠」將粗糠去除,接著將未除去粗糠的稻殼分離,這步驟是「選殼」。最後是將「未熟米篩選」出來,分為我們食用的糙米和不能食用的屑米。

(二)精米:去除糙米糠層成為白米
使用精米機進行「除糠」,再將碎粒和米糠篩出,進行「色彩選別」利用精米儀器中的光電感應辨識米的顏色,排除顏色不佳的米。最後是「洗米」,將米粒表面殘留的細微米糠洗乾淨。
 
07包裝米
1-3
最後來到包裝的部分,我們使用真空包裝以延長米的壽命。使用真空整型機自動秤量白米,將塑料袋內的空氣完全抽出,完成真空包裝,全程為機器自動化。
 
08共好糧倉發貨
1-2
封裝完畢的白米,馬上送至共好糧倉總倉進行後製的訂單處理事宜。共好糧倉精神注重消費者權益,為了確保顧客收到的米最為新鮮,訂單物流處理絕不怠慢。